功德放生网

神秘的放焰口:法会上这一仪式的起源及其象征意义

神秘的放焰口:法会上这一仪式的起源及其象征意义

焰口是佛教寺庙里经常举行的一种佛教活动,全称是 "瑜伽焰口吃食仪式"。"炎口 "是饿鬼王的名字,因他口吐火焰,特意译为 "炎口";也可理解为火的面孔,又译为 "烧脸"。据说他是观音菩萨变的,所以又被称为 "烧脸大士"。

据佛经记载,阿难尊者在森林中坐禅时,看到一个饿鬼,面容枯槁丑陋,喉咙细如针刺,脸上着火。他对阿难说:"我生前吝啬贪得无厌,死后堕入饿鬼道,变成了这个样子。食物和饮料到了我的嘴里,就会变成火炭,所以我常年饱受饥饿之苦。但你也会在三天后堕入饿鬼道,变得和我一样。" 阿难听后大惊失色,急忙跑到佛陀面前,乞求救度。佛陀说:"如果你能施舍许多饿鬼饮食,不仅不会堕落,还会长命百岁,万事吉祥。" 阿难问起施食的方法,佛陀为他说了《焰口经》。从此,通过施放焰口,所有饿鬼都得到了超度。

佛教 最早的施食焰口仪轨是根据唐代不空所译的《瑜伽集救阿难陀要经》和《施饿鬼食水法》。明代,天机禅师撰写并编纂了《修瑜伽施食坛仪》,史称《天机演口》。后来,这本书在实践中被反复修订。其中最全面的一次修订是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 年)宝华山德基大师的《瑜伽焰口会》,史称 "宝华山焰口会"。中国近代佛教寺庙所使用的焰火礼仪,大多采自《华山燕口》,但南北方差异较小,声韵音调各存异同。

现在,各地寺庙经常组织放焰口活动,有的是在水陆大会之后举行,有的是单独举行。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