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放生网

鼓:佛教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探究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

鼓是民间常见的打击乐器。世界各地鼓的种类、形状、名称很多,用于战场、殿堂、寺庙、舞台等各种场合和仪式,具有警示、鼓舞、激励、庆贺等多种作用。在佛教寺院中,鼓也是最具标志性的祭祀乐器,同样具有报时、集会、庆典、诵经等作用。

鼓是如何传入佛教的?

相传,有一次佛祖召集僧众,虽然来了很多人,但次序不一,不能准时到达。于是,佛陀说应该敲响犍陀罗(即木钟)来通知众人。但是,由于人太多,他们还是听不到敲响犍陀罗的声音。佛陀接着说:"那我们就敲大鼓。鼓声会传得很远,这样僧人们就能准时到达。这样,佛教徒的生活中就多了一面鼓,无论什么活动,都以击鼓为号令。特别是在清晨和夜晚,钟鼓声被规定为统一时间和行动的信号,于是就有了 "晨钟暮鼓 "这个成语。

鼓的定制

最初,佛教使用的鼓与普通人使用的鼓并无区别。然而,佛陀发现比丘们使用的鼓很多都是用金、银、玉制成的,这显然不符合佛教的修行精神,于是嘱咐僧人们,佛教中的鼓 "应以铜、铁、瓦、木为之,冠以皮"。因此,佛教中的鼓基本上都是木鼓,铜鼓或瓦鼓比较少见。

现在寺院中使用的佛教鼓,大多为短桶形。大鼓一般悬挂在专门建造的鼓楼上,或大雄宝殿的廊檐下;中小型鼓,则放置在专门的鼓架上;较小的鼓如手鼓则拿在手中敲打。

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中,鼓楼的建造是标准化的。在山门寺和天王殿之间的院落里,建造钟鼓二楼,位于东面的是钟楼,位于西面的是鼓楼,这就是 "东钟西鼓 "或 "左钟右鼓"(从天王殿面对山门为基准)。鼓挂在鼓楼上,与钟楼的钟声一起有节奏地敲击。

鼓的种类

鼓:佛教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探究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

在中国的寺院中,鼓的种类很多。百丈清规》中记载的有法鼓、茶鼓、斋鼓、晓鼓、昏鼓、夜鼓、更鼓、浴鼓等。

法鼓是寺院中最重要的鼓,《佛经》中说:"法鼓:方丈上堂,小参,总说,入室,击之"。有时,在各种法会开始前,它也用于召集僧众。在禅宗寺院中,法鼓通常设置在法堂的东北角。如果寺院中没有法堂,则应将法鼓设置在大殿的东北角。

茶鼓是召集僧众用茶,或在上师忌日时供茶汤并举行升座仪式时敲响的。茶鼓的击鼓方法是长击一声,刹住声,茶道结束后,再击三声。茶鼓由侍茶师傅击打。在禅宗寺院,茶鼓一般设置在法堂的西北角,没有法堂的寺院,茶鼓应设置在大殿的西北角。

斋鼓是在僧人午斋时敲打的,一般悬挂在藏经阁门前,由藏经阁主敲。敲法是紧击三通。

鼓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,后来传入寺院。鼓是晚上用来报时的。一个晚上有五更,鼓是一个接一个敲响的。掌柜也会敲鼓。洗澡鼓是用来通知僧侣洗澡的,鼓声先慢后快,最后由鼓锤敲击停止。沐浴鼓由了解沐浴情况的道士敲响。根据寺庙的规矩,入浴的顺序最初是僧人、修行者、住持和道士的顺序,后来改为住持、僧人、修行者和其他人的顺序。

鼓也用于赞美

佛教在鼓乐中,除了具有集众的功能外,后来还被用来参加各种佛教诵经念佛活动,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佛乐,成为 "伎乐供养,庄严道场"。铃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手鼓有规定的握法和击法。不敲打时,须用两手握住铃鼓,鼓槌在外侧,用两食指和两中指握住,两拇指放在鼓的内侧,两无名指和小指环的弧度紧贴鼓身,这种握法称为 "鼓下抱月"。需要敲击铃鼓时,左手的拇指、食指和中指握住鼓,右手的拇指、食指和中指握住鼓槌,向内敲击。

由此看来,佛教的生活并不只有庄严和枯燥,它在节庆等活动中也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,以优美的鼓乐唤起人们的虔诚之心。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