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放生网

巫溪市放生护生协会官网

各位菩萨:

阿弥陀佛!

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《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》单元。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《杂宝藏经》卷5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,标题是“长者父以金钱雇女令受持五戒生天缘”。

经文所记载的内容是这样子的:【尔时舍卫国中,有一长者,名曰弗奢,生二女子:一者出家,精进用行,得阿罗汉;一者邪见,诽谤不信。父时语此不信之女:“汝今归依于佛,我当雇汝千枚金钱;乃至归依法、僧,受持五戒,当与八千金钱。”于是便受五戒。不久之顷,命终生天,来向佛所,佛为说法,得须陀洹。比丘问言:“此天女者,以何业行,得生于天?”佛言:“本于人间,贪父金钱,归于三宝,受持五戒。由是因缘,今得生天,重于我所,闻法得道。”】

这个故事的经文很短,我们仍然先以白话方式语译一下。故事是说:在佛世的时候,舍卫国中有一位长者,名字叫作弗奢,他生了两个女儿,其中一位出家,在修行上非常精进用功,因此证得了四果阿罗汉果;另外一位女儿有邪见,是诽谤三宝、不信三宝的人。这位父亲弗奢告诉不信三宝的女儿说:“你如今归依于佛陀,我就给你一千枚的金钱;乃至如果可以归依于法宝及僧宝,又受持五戒的话,我将另外再给与你八千枚金钱。”这位原来不信三宝的女儿,便因此而受持了三归及五戒,也就不再诽谤三宝了。在不久之后,她的生命终了,舍寿生到欲界天中,想起自己是因为在人间时归依、受戒,今天才能生天享福,而来到 佛陀所在之处晋谒,佛陀就为她说法,当下即得证初果须陀洹。

有比丘就向 佛陀请问:“这个天女她以什么样的业行,而可以在舍寿后得生于欲界天呢?”佛陀就告诉这位比丘说:“这位天女本来生于人间,虽然是贪父亲的金钱,因此而归依于佛法僧三宝,而不再诽谤三宝,并且也同时受持了五戒;由于这样的因缘,如今得以生在欲界天中,也因为想起生天的因缘,而到我释迦牟尼佛所,听闻我说法以后,即证得解脱道的初果。”

关于这个故事,有一些观念可以提出来为各位菩萨说明的。首先,当然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第二个女儿,她有一位信受佛法而且又有智慧的父亲叫作弗奢。这个原本有邪见而且又不信受三宝的女儿,在父亲的重金利诱之下,归依了三宝并受持了五戒,因此而大大改变了她往后的命运。如果她当时不受三归五戒的话,诽谤三宝的重罪,就足以让她于未来下堕到三恶道中受苦;可是由于她父亲有方便善巧,又了解自己女儿的心性,知道她贪爱钱财,因此才以重金利诱她受三归五戒,而改变了她的知见及心性,不但使她那一世舍报后往生欲界天,甚至之后有因缘亲闻 佛陀说法,而得证初果须陀洹。

这位父亲救护他女儿、度他女儿使其归依受戒的方式,在佛经中还有其他著名的例子。譬如在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2中,就有这样的经文:“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道。”这意思就是说:对某些人来说,要让他信受佛法、进入佛道,一定得先以他有兴趣的,或他所想要的事物来吸引他。也就是说,一定先要有一些诱因,他才肯跨出第一步,之后他才能开始进一步修道乃至证果。要是一开始没有一些其他附带条件,就直接要求他归依、受戒、学法、修道,或直接就对他说长篇大论,对他说教,他是听不进去的,甚至会排斥乃至诽谤,这样就无法达到接引他进入佛门学法的目的了。而 佛陀总是这样观察因缘来接引众生的,《杂宝藏经》中这个故事的父亲,也是这样接引他的女儿的;而这也是我们在修学菩萨法道的过程中,所应该学习的救护众生、摄受众生的方便善巧。

又譬如在《法华经》中,佛陀也曾以“三车之喻”说明佛菩萨的悲心与智慧,以及善观众生因缘的善巧方便。经中说:从前有个大富长者,他的住宅豪华宽广,但已经老旧,而且仅有一道狭窄之门可以出入屋宅。有一天,屋内四面窜起大火,并迅速蔓延。而他的众多孩子们却还在屋里玩乐嬉戏,丝毫不觉处境的危急;虽然大富长者尽力为他们说明大火令人怖畏之事,但孩子们却仍然贪著于玩乐嬉戏,不肯信受;不仅毫无惊慌畏惧的神色,更无离开火宅的意思。后来长者不得不使出权宜之计,由于他深知孩子们的喜好,于是大声告诉孩子们,屋外有稀有难得的玩具可以游戏,不拿会后悔,有羊车、鹿车跟牛车等等都放在门外,你们赶快跟我到屋外去,只要你们喜欢,这些玩具统统送给你们。孩子们听到父亲所说的玩具,都是他们所希望得到的,于是各个争相往外奔跑,终于所有的孩子们都平安地离开了火宅,不再有任何危险。

众生在种种烦恼痛苦的三界中轮回生死而不自知,仍然贪著于各种世间五欲,就像大富长者的孩子们,虽然身处在恐怖的火宅中,而仍然贪著于玩乐嬉戏一样。而此处的大富长者即是譬喻 佛陀,祂以悲心及智慧来解救众生,脱离三界轮回的种种苦,而羊车、鹿车及牛车就是三乘菩提之法的譬喻。《法华经》中故事的意涵,与我们这里所讲的故事的内涵一样,只是人物、场景不同罢了。《杂宝藏经》中的这位父亲,为了救护他的女儿免于在未来世受到邪见及诽谤等恶业的果报,为了让他的女儿能入于佛法中,也就是受三归五戒,不惜以金钱加以诱引;而《法华经》中的大富长者,则是以玩具来引诱孩子们出离火宅。由于众生的无知及习气,往往不知自己正处于三界中的火宅之中,往往不知道自己有无明、邪见,因此需要有善知识以其智能及方便善巧加以诱导,使其愿意信受三宝,乃至学法修道,终究出离三界生死或成就佛道。

然而,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,虽然在经中的故事,以及在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中也说“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道”,但是不能将善知识的善巧方便当作是修行的目标,当作是错误法道修行等的借口,最终仍要回归 佛所教导的正道。不能像所谓的藏传佛教主张淫欲就是道,说男女正在行淫时,遍身受乐的觉受就是正遍知觉;然后观察此乐无形无相,说这样就是乐空双运,说这样的境界就是报身佛的境界、就是即身成佛。如果真的是这样,佛就不必在《楞严经》中说:【阿难当知:是十种魔于末世时,在我法中出家修道,或附人体,或自现形,皆言已成正遍知觉;赞叹淫欲,破佛律仪;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,如是邪精魅其心腑,近则九生,多踰百世;令真修行总为魔眷,命终之后毕为魔民,失正遍知,堕无间狱。】(《楞严经》卷9)真正的佛道是可以让人解脱生死,可以使人成佛的,而不是反而让众生下堕的。没这个道理!

接著,我们简单来谈一下受三归五戒的重要,因为故事中的这位女儿是受了三归五戒之后,才有因缘能生欲界天的。先说三归依。三归依的意义就是要以三宝为依归;而入佛门中修学佛法,归依了三宝之后,就不可以再归依外道。也就是透过佛门三归依的仪式——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并发四宏誓愿,也就是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”而成为三宝弟子。成为佛教徒之后,再以 佛所教的法来修行,将来才能成就二乘解脱道而出离三界轮回生死,或成就大乘佛菩提道而成佛。

《优婆塞戒经》中说:“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。”(《优婆塞戒经》卷5)因此要在佛门中修学证果,是不可能不先受三归依的。但是《优婆塞戒经》也说:【善男子!若人信因、信果、信谛、信有得道,如是之人则得三归。若人至心信不可败,亲近三宝受善友教,如是之人则得三归。】(《优婆塞戒经》卷6)也就是说,三归依不只是一个形式、一种仪轨而已,而是真的要信受因果,信有解脱之道、成佛之法,而且相信有已得道之善知识可以教导我们修道学法;不但如此,还要常亲近三宝,亲近善知识而接受教导,这样归依才有意义,也才算是真的受了三归依。

至于归依三宝有何功德?若修行不得力,或容易跟鬼神相应,受了三归之后,便会有护法神前来护持,可以因此减少修行的遮障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中则说:【受归依者,获四功德:一获广大福,二获大欢喜,三获三摩地,四获大清净。复获四德:一、大护圆满;二、于一切种邪信解障,皆得轻微,或永灭尽;三、得入聪叡正行正至善士众中,所谓大师、同梵行者;四、为于圣教净信诸天欢喜爱念,谓彼天众心生欢喜唱如是言:“我等成就三归依故,从彼处没,来生此间,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,亦当来我众同分中。”】(《瑜伽师地论》卷64)由于佛法僧三宝有无量的功德,所以归依者也有众多功德。如同所引论中末了所言,显然受了三归之后的三宝弟子,是非常受到欲界天众欢迎的;就像这个故事中长者之女一般,在舍寿后可以往生欲界天。

但是也要提醒各位菩萨,因为三归依有戒的作用:“归依佛,终不归依天魔外道;归依法,终不归依外道邪说;归依僧,终不归依外道徒众。”因此有时我们会说三归依戒,意思是说,既然归依了三宝,当然就不能再归依外道或种种邪教。此外,若是在非正法的道场所受的三归依,那不但不能成就三归依的功德,而且还可能成就破坏佛法的罪业;因此要有智慧加以简择,避免在非正法的道场中归依。譬如,在经论中向来只讲三归依,不曾说过在归依佛之上,又另加一项“归依上师”的“四归依”;若有人主张归依时,应作像这样的四归依,那就是外道邪说。又譬如,若有道场主张“大乘非佛说”,那么这样的道场,也显然不是正法的佛教道场;因为即使是在初转法轮的四阿含经中,佛都已经有大乘佛乘的教示了,怎么可以主张大乘法不是佛亲口所说呢?像这样在破坏佛法的道场中归依,都不能成就佛法中归依的种种功德,都是无效的归依。

接著,简单谈一下五戒。我们现在的仪轨都是同时受三归及五戒的,虽然五戒不一定要全受,可以满分受、多分受或少分受,但三归五戒都是一起受的。五戒就是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及不饮酒。也就是说,归依三宝后,应当随分随力护持善法、不犯五戒。持守五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,也是世间做人的基本,即使不学佛的人也同样要持守。如果一个人受持五戒的话,就可以不堕入三途恶道之中;所以一般来说,持五戒至少可以保得人身。反过来说,如果违犯了五戒的话,那就是违犯了做人的基本道德,心性是不属于人道的,未来便不能生而为人,是要堕入三恶道的,不论是否信仰佛教。此外,具足受五戒的人,另外也会有二十五位护法善神守护的,如《佛说四天王经》中说:【若持一戒,令五神护之;五戒具者,令二十五神营卫门户,殃疫、众邪、阴谋消灭,夜无恶梦;县官、盗贼、水火、灾变终而不害,禳祸灭怪。】(《佛说四天王经》卷1)

那如果已经受五戒的人,心性从善,若能再加修十善业,而且不造作恶业的话,就可以在舍报后往生欲界天,因为这样的心性,是与欲界天相应的。至于故事里,闻佛说法断三缚结才能证须陀洹等等解脱道,乃至佛菩提道证道的道理,在这一集里碍于时间就不多说了。

最后,总结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:三归五戒的重要,尤其是对一个想要修道之人;因此,也建议各位菩萨,若有因缘应当于正法道场受三归五戒。

这个故事就为您说到这里,非常谢谢您的收看!

祝福您色身康泰、学法无碍、早证菩提!

阿弥陀佛!(林正才老师)

佛教期刊文章选读:人生是苦人身难得(莫攻)

佛教期刊文章选读:人生是苦 人身难得(莫攻)

  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,感悟到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苦,从而发下大愿,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,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无上正觉。

  佛陀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“苦”开始的,所以佛陀说法先说“四谛”。“四谛”第一谛就是“苦谛”,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。

  人因为有身,便有痛苦。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。

  虽然人生是苦,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、但在这世界上要修成人身也颇不易,需要多种善因,可谓人身难得。

  人生是那样的苦, 又何以要修得人身,还要感叹人身难得呢?

  释迦牟尼是在人道成佛的,只有修得人身才能成佛。饿鬼、畜生道太苦,没有条件修行,天道太舒服、也无心修行,只有人道有苦也能离苦,有条件修成正果。

 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“娑婆世界”,娑婆二字意思是“堪忍”,或称“有缺陷”。“娑婆世界”就是一片”忍土”,是一个“有缺陷的世界”,不像“极乐世界”那样是一片“净土”。

  人们说生活中“不如意事常八九”,这正是娑婆世界的特点,不过这个世界的苦与不如意是“堪忍”的。

  俗话说“好死不如赖活”,这反映了一般人对娑婆世界的看法。人生是苦,但只要这苦尚堪忍,那么这苦中就还有乐的希望,人们便贪恋这并不如意的人生。

  苦与乐都是人的感受。西方有一种说法: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面对的现实是—样的,其区别只在于前者看见喝去了一半的酒瓶,高兴地说:“哈!还有半瓶哪!”而后者看着酒瓶,郁闷地说:“唉!只剩下半瓶了!”

 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,任何人都会遇到苦与乐。一般人遇到痛苦的事,往往为苦所压倒,越想越苦。事情过去了,阴影仍在心里,总也摆脱不掉,总也放不下。遇到快乐的事便欣喜若狂,乐而忘返,结果往往是乐极生悲,或者乐尽之后,想到快乐已是一去不复返,心中又产生无限悲苦!

  觉悟的人遇有痛苦之事,明白这是业力所致,泰然受之,痛苦自然缓解;逢有喜乐之事,也不极尽其乐,而是明白世事无常,皆属梦幻泡影,不会因欢乐逝去而痛苦,反而常有欢乐的回忆。这就说明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人确实是苦。但只要明了“四谛”之含意,认真修行,是可以离苦得乐的。

  弘一法师常常书写《华严经》中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之句。这是他行菩萨道的心愿。众生之苦是“娑婆世界”的客观现实。菩萨见众生苦便生大悲愿,慈悲是根本,悲心出智慧。悲心坚定,能消业障,增福慧。这是因苦而生的,而悲愿是聚合了诸苦的人身才能得到的。

  只有充满苦的人生,才能使行菩萨道的人修行得道。

  我有位朋友毕生坎坷,命途多舛,尽管颇有能力,终无法挑大梁!一日,有人感叹地对他说:“假若你没有这些坎坷经历,便可以为社会挑起你该挑的担子了。”他笑道:“如果我无此坎坷,此生不过碌碌,挑担恐也无力。”这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认识。人身之所以难得,正因为人生是苦,人身能聚苦,受苦,正因为如此,才能离苦。

  不少学佛的朋友都因不满现实而学佛,因遭遇痛苦而学佛,因寻求解脱而学佛。等到这些朋友真能受苦而知其苦,不为受苦而苦恼,不以行乐来消苦时,他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。

  那是“悲欣交集”的境界!在这个境界里的苦是“乐苦”。

  认清人生是苦这个现实,明白苦的原因在有人身,用这知苦的人身去修善,去除恶,我们会更加珍惜这难得的人身!

  摘自《空林佛教》2013年第5期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