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放生网

融合与顿悟:净土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

净土启蒙教义及其影响

--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,1990年10月23日--译注

义贤法师

佛教传入中国,从后汉到魏晋南北朝,翻译的净土经典不下三十种。净土思想由来已久。东晋时,道安(312-385 年)的弟子慧远(334-416 年),在江西庐山与刘志敏、周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,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,结斋发愿,结成念佛会,共同期盼往生西方。东魏昙鸾(476-542 年)修净土法门,日夜诵《无量寿经》,著《往生论注》二卷,阐发净土教义,为后世净土宗奠定了基础。

念佛法门放之四海而皆准,善钝皆宜。古德称念佛法门为:"至诚之道,方便中之方便,至善中之至善"。明代义净大师赞叹《大乘无量寿经》说:"绝圆不可思议,华严法门秘谛,诸佛之心,菩萨万行之司南,不出此中。" 印光大师又说 "九界众生离此法,上不能圆成佛道;十方诸佛舍此法,下不能利益群佛。"

一、净土宗的圆融顿悟之义

净土宗是古德公认的圆教,下面简述圆融之义:

(一)佛乘圆融

观无量寿佛经》云:"即心即佛。

佛经》说:"即心即佛,即心即佛。"意思是说,我的心有佛性,念佛修行,就能成佛;印度龙树大士的《赞心经》说:"诸佛出世,堕地狱处,佛数未增,当敬此心。" 众生皆有真心,迷则成凡,悟则成圣;《华严经》云

华严经》云:"心佛众生,无有差别"。阿弥陀佛是成佛之佛,智慧光明遍照,福德圆满。净行者念佛,即以我心之因,受意识之缘所熏,"因果之海,果因之源",使我消除晦暗之障,从一开始就恢复意识本觉,进入佛道。所以,一句佛号,与佛心相应,念念相续,持之以恒,证不退转,即是无上佛乘。

(二)中道圆融

念佛可分为事持和理持。事持佛号是指保持心无杂念,理持佛号是指不执着于所念佛号的心与佛,以消除心佛二欲。此二欲非有(真空),但圣号、庄严圣像、西方净土如是,故非非(妙)。非有非无,亦有亦无,即是中道。悟此中道,即见诸法实相。莲宗十一祖师省庵大师圆寂前书偈云: "身在佛前佛在身,佛光普照紫金莲;心随佛去心随佛来,无去无来事宛然"。无去无来,莲、佛、净土就这样存在,即中道的空与实不分。

(三)法界圆融

楞严经》云:"十方虚空,生于心中,如一片云,点点太清"。华严经》云:"心如画师,能画诸世界"。又云 "应观法界性,一切由心造"。念佛人三业清净,一句佛号净其心。世亲菩萨的《往生论》中说:"三种庄严入一法句,一法句名清净句,清净句名无为法身真智"。

三种庄严是 (一)佛庄严(八功德);(二)菩萨庄严(四功德);(三)国土庄严(十七功德)。净句即佛号。从清净心念这句清净的佛号,佛号就是无量寿清净佛,佛心就是无量清净心。净句生三种庄严,这三种庄严包括无量庄严,即华严法界观的 "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 "之义。清净句代表理体实相,极乐庄严、正法庄严代表清净境界,体现了法界的无碍性、和谐性。

一人众人,众人一人;

一行众行,众行一行;

此名别力生。

也就是说,一人念佛与众人念佛相合,众人念佛与一人念佛相合。众缘相接,众行相合,如灯相照,如镜相映。如此,功德无量,临命终时,必定往生。

融合与顿悟:净土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

念佛法门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顿悟法门。首先,它靠的是真信笃行,以 "净心"、"摄根 "为主要行动,如《楞严经-大圣积菩萨念佛圆通章》云:"皆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昧者,此为第一!"众生忆佛念佛,当来未来,必定见佛,不离如来,不仗方便,自得觉悟。"这就是 "念佛三昧 "的殊胜之处。

若能如此一念至诚之心,持名念佛而无他方便,安住于佛的真实正定之中,就能使无量劫来的尘劳业力逐渐消解、 而本觉之心,豁然开朗,真正融会贯通,充满法界,这就是念佛三昧的顿悟境界,也就是心的当下豁然开朗; 西天寿终正寝,花开见佛,见佛说法,顿悟无有之理,洞察宇宙实相,也就是临终开悟之心。由此可见,念佛直指佛果,故称念佛法门,又称超凡顿悟。

三藏经》中的净土教义

净土宗属于大乘佛教,其基本经论是三经一论: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和《往生论》。不过,在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,主张念弥陀、愿生极乐世界的经论有数百部之多。以下是一些与净土有关的大乘经论和教义。

(一)《华严经

华严经》被称为 "经中之王","心净故国土净"、"一句三昧 "等净土法门是华严宗所阐发的法界观。在《华严经》的最后,《普贤行愿品》的 "十大愿王 "引出了极乐世界。

"愿我临命终时,除一切障,见佛阿弥陀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",与净土法门同趣,故《无量寿经》又被称为小版《华严经》。

(二)《法华经

法华经》是对佛乘的阐述,如偈云:"十方佛国土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唯佛方便说。" 净土法门教人持名念佛是直指一佛道。本经第二十三品《药王菩萨本事品》中说:"闻此经典,如说修行,于此命终,往生安乐世界,阿弥陀佛及大菩萨众围绕住处,生莲花座上。" 这与《弥勒菩萨本愿经》中讲述的临终往生情景相同,因此,大师们说《法华经》是广义的《弥勒菩萨本愿经》,《弥勒菩萨本愿经》是略义的《法华经》。

(三)《大般涅槃经

大般涅槃经》阐述了众生皆有佛性、佛性平等的事实。阿弥陀佛是无量寿,是常住法身,众生皆有此身。观无量寿经》的 "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 "是净土宗的第一义谛,持名证得念佛三昧的修行显现的就是这个体性,与《涅槃经》的无生无灭法涅槃的宗旨是一致的。

(四)唯识宗的六经十一论

唯识宗以六经十一论为基础,主张诸法离不开识的变化,种子是变化的因,种子生现行,现行又熏种子,变化相续不断。要修成唯识观,必须破二取、证二空、转识成智。净土即是佛法,佛法唯心所现。若想往生净土,信愿持名、礼拜供养、三福修持,都是净业的修持,再以念佛三昧证入无生,就能破除普门品的执着,往生时也能如理如法。三修之后,便可转识成智,入于佛地。因此,唯识学说也是净土宗的精髓。

(五)唯识论

唯识论》将佛法的修行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。难行道是自力,易行道是他力。净土宗和密宗都是他力宗教。密宗以 "六大因缘 "为理论基础,供奉韦驮菩萨(大日如来),认为此佛的身体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六大,六大就是佛身,佛身就是六大,佛和众生都是由六大组成的。密宗修行者建立曼荼罗,修持供养,观想本尊,三密相应,从而成就佛身。本宗的当相即道,即是实相,与净土宗的依庄严身土意义不二。密宗教典称阿弥陀佛为大日如来,以十愿导归极乐的普贤菩萨为金刚手,文殊菩萨为大威神金刚,观世音菩萨为弥勒化身,则净密合而为一矣。

这十二种光明都归于弥勒菩萨,表明弥勒菩萨所证得的果位觉性是广大而圆满的。阿弥陀佛是无量光,又称如来智,即《大般涅槃经》和天台宗所阐述的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三大智慧,也就是中道实相智慧。

无量寿经》云:"欲生彼国,当修三福: 一者,孝顺父母,奉事师长,慈悲不杀,修十善业;二者,受持三皈,具足戒律,不犯礼仪;三者,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诵大乘经,劝导修大乘者。这三者称为净业"。净业的修行,既包括世间善,也包括出世间善,以小乘正法为基础,逐步达到究竟佛法,体现了净业的广大究竟。

III. 净土宗的方便与影响

净土宗被称为 "方便法门 "有两个方面:

(一)因缘方便

净土法门适应上中下根,不分阶级,不分男女老幼,即使是恶人,只要回心向善,诚心忏悔,都可以念佛往生。善导大师说:"大小凡夫,皆有此机";又说:"欲令善恶凡夫,于此时涉九品,信而不疑,乘佛愿力,往生极乐"(《观经四帖疏》),彰显了弥陀生生不息的愿力。

(二)修行方便

念佛修行不需要繁琐的仪式,无论在安静、喧闹、闲散或繁忙的任何地方,都可以勤加练习。现世可以消除无明烦恼,临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唐代文人白居易的《念佛偈》中有如下文字: "行也阿弥陀,坐也阿弥陀。虽忙如箭,不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虽忙如箭,不弃阿弥陀。时时清净心,但念阿弥陀佛。我劝法界众生,同念阿弥陀佛。"

净土宗的教义看似平凡,实则高深莫测,在历史上对教内各宗派和教外各界人士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
1. 教研本宗,修持净土。唐代天台宗智顗、三论宗地藏注释净土经典,提倡念佛。律宗大德道宣在终南山修持念佛法门。道绰原为涅槃学者,后专修净土法门。少康初诵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,后学《法华》、《华严》,后专修净土法门。五代末年,法眼宗的延寿提倡禅净合修。宋初以后,禅宗、台宗、律宗的学者都提倡净土。元代,中峰禅师将禅、佛、律、密、净融为一体,晚年专修净土。明代的智旭,以儒释道为宗,涉猎诸宗,以天台为主,兼修念佛。清末,杨仁山广研大小乘经论,但以净土为归宿。民国时期,律宗祖师弘一大师、禅宗祖师虚云大师、天台宗祖师石显大师、提倡人间佛教的诸宗祖师太虚大师等都崇信净土。2. 禅净双修是中国历代寺院的传统修行法门。从唐代开始,一千多年来,各大寺院都有禅堂和念佛堂,参禅和念佛成为日常功课。常举行 "禅七 "或 "念佛七 "法会。

3. 念佛结缘。从东晋慧远白莲社开始,后来结社念佛盛行。如北宋省常设易行社;宋代直隶设念佛戒会,灵照倡净土社,慧兴设西方归元莲社;清代真显杭州莲社,撰《劝发菩提心文》; 民国以后,念佛会、净土会、居士林、佛教界等,遍布全国各地,并经常举办七念佛会,宣讲净土宗经典。

4. 念佛普及社会,移风易俗。纵观中国历史,"弥陀 "二字已成为朝野之间的口头禅。家家户户,男女老少,焚香点烛,念佛诵经,成了早晚必修的功课。念佛的人心地善良,懂得因果。中国本是一个儒家伦理国家,自佛教传入后,由于念佛法门的普及,五戒十善的内容得以完善充实,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。

5. 丰富文学艺术。古往今来,晋代谢灵运、唐代白香山、宋代李商隐、李青莲、苏东坡等大师和著名文人都曾赞美净土、颂扬念佛。清代成安有《净土诗》108 首。唐代法照根据《无量寿经》设五偈弘扬净土法门,梵呗庄严雅致,充满寺院和信众群体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中国著名石窟,如敦煌、龙门、云冈、四川大足北山、宝顶等的石刻极乐图、净土化身图,编制最为庄严。在西方三圣画中,其中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像尤为盛行,其影响可见一斑。

阿弥陀经》将娑婆世界描述为五浊恶世。若能专修净业,转染污心为清净心,就会逐渐将世间的浊气化为清净的大海,将世间的浊气化为无量的智慧之光,将烦恼世界的浊气化为常寂的光明,将众生世界的浊气化为莲花的生命。大乘行者说 "生死即涅槃,烦恼即菩提",解脱不离实相。因此,净土法门的修行者必须以慈悲愿力念佛,不能舍弃众生的实相。净土法门的修行者用三福来净化自己,净化世界,使人们提高理性和道德,抑制私欲,消除仇恨,相互尊重,平等相待,永远熄灭战火,使人们安居乐业。这样,人心安定,天下太平,人间净土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。

(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论文,日本京都,1990 年 10 月 23 日,载于《佛教文化》,1990 年 12 月第 2 期。)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