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放生网

中华民国国民道德: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

中华民国的国民道德与佛教

太虚

写于1988年春

自中华民国建国以来,朝野上下屡言道德为共和之要件,高唱民族大义,以改造国民人格,使之向善而进。顾至今国风民心日趋败坏,即欲退守法治一日亦不可得,此何以故?曰:皆非真臻大道,建德无本,人心失之,背依志爽,柔弱而脆,终由立极诚之根深蒂固,故无所谓道德者,其事应人民之所需也。为政者口口声声讲道德,却依然徇伪迹而罔顾本真。若不斥责直心,使民明理,国之道义终将沦为空谈!中华民国之民,将永无自振之日!因心之所危,因思之所寂,特撰《中华民国国民道德与佛教》一章,以告中华民国国民。

中华民国国民道德: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

I. 道德之真,在我复真之心,此道之本也;心合本觉之性,此道德之盛也。其成也易矣,反不妄求耳。国可自求,虽小国寡民亦必自立,何况广民承数千年之政、教、学、术之化制不坠,如中华民国!条而贯之,全而理之,淬而振之,磨而明之,将百谷之王,万流之镜,斐斐之程,雍雍而太平,率率之联。总于仁义之中,以治国之理可操运筹帷幄以待之,与其逞其臂肘,不如未脱贵贱初入战国,追逐金铁之末,欲求富强之日而图存于列国者亦不可得也!芜湖!国人可知反也!民能反修其行,则皆得安居乐业,遂其心,尽其性,大同太平可终拱至,而不至以法制之,絷之于官,拘之于礼,不居--家也,安居也,乐业也。其次,民国时期内的民国国民道德要反省自我,民国道德的真性情在今天的民国,不仅是时代的圣药,更是民国国民性的本来面目。顺而导之,足而充之,以完其真美善之量,故异于涂饰之缘。纵观古史,民国的国民性,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国民性。从古至今,绝非之智,福之圆者谓之圣,济世救世,造福群生者谓之王。因此,要弘扬民族大义,唯有将国民性完美而真实地实现,而不能有公私等种种差别。遵循国民性的本真就能无过除非,断除一切恶业之苦,则杀、盗、邪、妄、贪、嗔、痴、慢、骄、谄、嫉、忧皆无矣。只要我们顺应人的真性情,顺应人的真能力,顺应人的真智慧,顺应人的真圆满,就能修得清净心,修得善业,修得快乐,修得善良,修得正直,修得温柔,修得勇敢,修得尊贵,修得富贵,修得长寿。对联(见《觉》系列第三期)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