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放生网

禅心清净:从四篇佛学问答学习止观坐禅

佛教四问答--止与坐禅

净空法师答疑室整理

问:如何修习自性空观?

答:首先要知道什么是 "自性空",什么是 "自性有"。无因则有,谓之 "自性有";无因则无,谓之 "自性空"。有因才有此物,还是 "自性空";因为有因才有此物,此物属于因,是因而不是 "自性有"。它是因缘,而不是自在。它是因果关系,不是自在存在的。因此,它仍然是 "自空 "的。

例如,当我们敲击一个大磬时,我们用胶带缠住一块木头,然后用胶带敲击磬,磬的声音就产生了。如果把胶带撕掉,声音就不一样了。磬槌的粗细和敲击者的技巧也会影响磬的声音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声音是无私的!磬发出的声音不可能说:"不管你用木头还是铁棒,也不管是谁敲打它,我都必须这样,不能改变!" 它不能这样!虽然有声音,但那声音是由业力决定的,它没有自己的本性,这就是所谓的 "无自性"。无自性就是空,但声音还是有的。

再比如:这个地方本来是一块空地,没有房子,在这块空地上能盖房子也是业力决定的。有人投资,建筑师设计图纸,政府批准,然后工人按照图纸建房。这栋房子是因果报应而生,并不是自在存在的;如果它是自在存在的,就不需要因果报应来造房子,这就叫 "自在存在"。如果它是自在的,房子的存在就不需要因果,这就叫 "自在"。这就是中观的空性,当然前面是空的,后面也是空的,所以应如是观。

按照《中观》的思想,因缘所生法的 "自性空 "是第一义谛,"因缘有 "是世俗谛,我们因因缘有而证悟 "自性空"。现在,我们这些内心虚妄分别、嗔恨心旺盛的凡夫众生,如果能按照龙树菩萨的教导去思惟、观察因缘所生的一切法,就会明白 "自性空"。这是一件非常难得而又不简单的事情。

当然,"自性空 "的道理从文字上解释似乎并不难理解。但是,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,并不能起到降伏烦恼的作用!要想做到这一点,必须经过以戒律为基础的戒定慧的修习,以三摩地的修习为基础的毘婆奢那观的修习。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通过闻、思、修获得僧伽忍是学习佛法的次第。

"听 "是指听闻佛法,也就是学习。从语言文字开始学习佛法,不能离开文字。这样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后,你就会获得一些智慧(闻所成慧),然后在思惟语言文字佛法中所说的道理后,你就会对 "业有自性空 "的殊胜性有更深刻的理解,更加确信--"是的!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皆由业力所致,故色自性空,受、想、行、识亦自性空。在自性空中,没有色、想、行、识可得,但色、想、行、识依然存在"。这是毫无疑问的!这种 "思所成慧 "比 "闻所成慧 "更高一层,通过打坐、修止、观想,便可轻松修成;同时,在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中,也能做到心如止水。

如果只有 "闻 "而没有 "思",你为人说教似乎还可以,但如果你真正坐禅,练习止观和思辨,就不行了。如果你没有 "通过思考而开发的智慧",就不能从 "通过听闻而开发的智慧 "直接跳到 "通过修炼而开发的智慧",而必须经过思考的阶段。关于沉思,《阿含经》或《阿毗达摩论》说,一个人必须在寂静的地方,摆脱一切烦恼,专心沉思。因此,如果你在一个嘈杂的地方,有很多人来来往往,有很多声音分散你的注意力,你就无法沉思。在寂静的地方这样沉思一段时间后,再继续练习毘婆奢那(vipassana)和三摩塔(samatha)。

其实,在 "止 "未成之前,这还只是 "思 "智,不能称之为 "修"。在《解深密经》中说,只有证得 "未得地定"、"初定"、"二定"、"三定"、"四定 "乃至 "无相定",才称为 "止"。当然,我们刚开始禅修时,止还没有成就,这时只能称为 "随顺须弥";如果我们成就了未得地定,甚至从初禅开始就能在定中修观,这时就可以称为 "修慧"。

刚开始修止观时,有的人一下子就能修成,有的人修了很久也修不成。在佛陀为我们开示的道中,如果烦恼阻碍了止观的修习,则应先对治烦恼--如果你有嗔恨心,则应修习慈悲心;如果你有贪心,则应修习不净观 .......。这五种调心观可以使内心的各种烦恼暂时不起作用,不妨碍你修习圣道,然后你就可以修习止观了。

或者你也可以念诵《大悲咒》。观世音菩萨在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中说:"若诸众生诵大悲咒,不具无边三昧辩才者,我誓不成正觉。"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中说:"若诸众生诵大悲咒,不具无边三昧辩才者,我誓不成正觉。"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中说:"若诸众生诵大悲咒,不具无边三昧辩才者,我誓不成正觉。" 无量三昧是禅定,无量辩才是智慧;如果在修习禅定时遇到困难,念诵大悲咒可以帮助解决。因此,修行圣道的困难是可以解决的。如果我们学习佛法越少越好,如果我们不能完成圣道的次第,如果我们在修行佛法时遇到困难,不能有所突破,那么我们就放弃了!岂不可惜?

由此可见,在没有掌握大道之前就停止学习佛法是不对的。佛法不只有小乘佛法、大乘佛法、中观佛法等几种。例如,天台智者大师用他的思想综合了各种佛经,并将其整理成一条完整的道路--如摩诃般若波罗蜜,我们可以根据这条道路来学习,以获得圣道。

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是,要能够长期学习佛法。 如果一知半解,或者没有发菩提心(不求闻达圣道的心),那是不行的!小乘佛法也好,大乘佛法也好,中观思想也好,唯识思想也好,都是一样的,学到一定程度,信心增强了,自然愿意去修。因此,应该努力去听、去思、去修,而不能只是 "听"。

在修习戒定慧时,先修习戒定慧,再修习戒定慧。例如,如果一炷香打坐三个小时,可以练习十五分钟或半个小时的止观,如果合适,也可以练习一两个小时的止观,然后再练习 Vipassana koan。在修止观时,如果修的是自性空止观,则应背诵现成的业空经文,然后根据经文进行思惟。或者,如果先修止观不相应,也可以先修小乘,再修止观。

愿意这样修行的人,应该有现世证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的信心,证得无生法忍。当然,此时应完全放下,不会再想上班的事,不会再想去社会上赚钱,只想用功修行。因为深入佛法后,思想和价值观完全改变了,深刻认识到世间没有什么可留恋的,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,弃之可惜;而修行圣道才是唯一的出路,功德无量,庄严无比。心灵踏实了,信仰坚定了,心情也就愉悦了!如果信心达不到这个境界,即使修习佛法,也只能是业余性质,今生当然不可能证得禅定和圣道。

总之,如果认识到万法皆因缘而有,也就能理解万法皆自性空。业有和自性空有三个方面,即三轮。比如布施波罗蜜多--观能布施者毕竟空寂,无我无我;受布施者,观无有少法可得。所施之物,亦是因缘和合,自性空寂。在自性空中,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皆不可得,但如幻如化的业力存在依然存在,并没有灭尽。

禅心清净:从四篇佛学问答学习止观坐禅

然而,无始以来,我们对自性存在的执着非常强烈,因此,在刚开始修习小乘时,不妨偏重于 "空"--先观业有,再从业有中观自性存在,然后止于空,不再回来观有。当你对 "空 "的观照能力很强的时候,再回来观照自性空和业有,这就是空、假,也可以说是中心。

这样,在空性修炼到一定程度后,还可以修炼空、假、中,慢慢地就接近圣道了!得了圣道,就不是非道,而是圣人了(这里要注意温、煖、忍、先天下、见道的顺序)。如果今天中国佛教出了一位圣人,岂不吉祥?

问:每天应花多少时间修习止观?

答:从《阿含经》、《律藏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等看来,佛陀时代的比丘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休息都在修止观,佛陀时代的比丘也是如此。至于现代中国佛教的早晚课,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。当然,如果不深入经藏,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?我们只能照做!如果我们不做早晚课,就会被人嘲笑:"这是老祖宗的规矩,我们怎么能不做呢?"

事实上,修习四圣谛是佛陀的法则,比做早晚课更好!我应该用多少时间修行?遗教经》中说:"白天,勤修善法,不要忘记时间。早上和晚上都不要浪费时间。夜半诵经以自知"。也就是说,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,任何时候都应修习四圣谛。

问:一个人修行好吗?还是在寺庙里与大众一起修行更好?

答:我认为初学四圣谛的人最好不要独自修行(特别有技巧的人除外),而是和一群都在修行四圣谛的人一起修行!只有当他们的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时,才能单独修行。如果是初次独自修行,也许几天就能精进,但很快就会懈怠,陷入危险之中。

公众中有一些伟大的东西,比如现代人所说的 "能量"。当你在这个大环境中禅修时,会有很多寂静的能量,你会得到修习止禅的因缘。大众的力量帮助你,你很容易取得进步。而且在大众中可能会有学法的殊胜,能有一个人独居的地方吗(娘娘请看法本)?

何时才能闭关修行?至少在获得 "不二地定 "之后,一方面可以独居,修止观,另一方面也可以修学佛法。因为那时,当你打坐时,当你修成止观时,你也能修成小乘。而且,打坐的时候,内心轻安,虽然还有烦恼,但很容易降伏,自然会更加精进,那时就不存在懈怠的问题了。

问:女人可以双修吗?

答:根据《律藏》的记载,佛陀规定比丘尼不能盘腿而坐(双盘腿),只能半盘腿而坐(单盘腿)。其原因在《律藏》中有解释,大家可以自行查阅。(四分律》,第 49 卷,T22,930a)。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